Loading...
📖 读书 《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发觉了一直在批判自己,“会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的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蛤蟆问到:“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苍鹭回答道:“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无数次听过鸡汤要爱自己,那怎么爱呢。停止批判自己是一种方式,但还是不够具体。从《非暴力沟通》里,也有单独一章是「爱自己」。
自我的批判,比如“我怎么那么蠢”,“我当时怎么做了那件事情”的想法会直接的产生“内疚、愧疚、压抑”这种让自己“失去与自身”连接的感受。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
“是否爱自己”,自己的注意力有多少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即有多频繁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可能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 读书 最近在读《非暴力沟通》,很早在微信读书简单看过几页,这次买来实体书去看,觉得写的很不错。
非暴力沟通流程上并不复杂,沟通中遵循四个步骤即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核心在于不批判/评判任何事情,而专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否被满足。
首先需要区分观察与评价。我试了一天进行这个训练,并不容易。比如“食堂有人不小心撞了一下,会下意识的骂道没长眼吗”,“等红绿灯的时候有人闯红灯就会暗想真没素质”。除了这种明显的评价以外,还有一些非常容易混淆的评价。比如你总是很早就下班,他每次开会都很晚才过来,他经常见面故意不打招呼。看上去是在描述事实,实际上已经带上评价的词汇,比如“总”、“每次”,“经常”,“故意”,这些词汇的评价大概率都是评价,观察在于描述准确的事实而不带有任何感情偏好。
其次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一般以“我感到”开头,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我饿了、我感受孤单,我害怕等等。但是很容易与想法混淆。想法和评价类似,一般以“我认为” 开头,比如我认为他故意不理我,我认为他不尊重我,我认为他工作能力不行。会发现这两种很重要的区别在于,感受是来己自身,与他人无关,他人行为只是外在因素,并非是我们的感受。"我感到被孤立" 这种说法非常迷惑,实际上是一种想法,而非感受,更准确的表达是“我认为我被孤立”。
在非暴力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意识到我们感受的根源是来自自身的需求未被满足,而非是他人的行为(可能有关,但不是根本因素)。只有意识到这里才能让我们跳出指责🫵他人的思维,更好的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满足自身的需要上。
因此发现自己的需要至关重要。但特别注意的是,“需要”是我们自身渴求的资源,“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法区分开。具体来说,“需要”不涉及到具体行为的人。比如,宿舍里太吵了,”我需要其他人安静一点“这不是书里定义的”需要“。这里真正的需要是”我需要更安静的环境以便更好休息/学习等“。只有区分这两点,在沟通中表达我们的需要,才能让对方不会觉得是在指责🫵对方。
在实际的的沟通中,为了让对方更好的倾听我们表达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也需要主动的先去倾听对方的感受、需要和请求。尤其是识别对方语句中的感受和需求。
在这本书里,还有两个观点让我感觉很有意思:
PS:你也许会说,一次说了,这次改过来了,后面又是一次次的回家就扔到沙发上,每次都说,想不生气都难。一旦有生气的情绪,其实本质还是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果自己表达了自己需求仍然没有被满足,说明对方没有真心认可你的说法,很可能是对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不妨引导对方表达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比如对方可能工作回来很累,回家需要更放松,不希望太过有形式。在充分理解对方基础上,再协商提出新的需要,直到双方都能满足各自的需要为止。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以更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需要从对方的话中识别出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这两个 常见的曲解本质都是逃避了自己责任,是需要更好的觉察到的。
加载失败!尝试重新加载
来自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个性不张扬,讨厌随波逐流。
🙉 奇奇怪怪 看到一个评论很有意思:“至少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死前还会想着,这辈子没有赚更多的钱没有为当年的公司做更多的牛马之事。”
📝 每日记录 今天我碰到一个老太太,她说:“想吃啥就买啥,买回来吃得下就是最幸福的事!”我突然意识到,经历了身体不适后,能畅快呼吸才是最大的幸福。😷 生病的事 去年4月开始胸闷,原以为夏天会...
📖 读书 《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发觉了一直在批判自己,“会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的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蛤蟆问到:“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苍鹭回答道:“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无数次听过鸡汤要爱自己,那怎么爱呢。停止批判自己是一种方式,但还是不够具体。从《非暴力沟通》里,也有单独一章是「爱自己」。
自我的批判,比如“我怎么那么蠢”,“我当时怎么做了那件事情”的想法会直接的产生“内疚、愧疚、压抑”这种让自己“失去与自身”连接的感受。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
“是否爱自己”,自己的注意力有多少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即有多频繁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可能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 读书 最近在读《非暴力沟通》,很早在微信读书简单看过几页,这次买来实体书去看,觉得写的很不错。
非暴力沟通流程上并不复杂,沟通中遵循四个步骤即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核心在于不批判/评判任何事情,而专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否被满足。
首先需要区分观察与评价。我试了一天进行这个训练,并不容易。比如“食堂有人不小心撞了一下,会下意识的骂道没长眼吗”,“等红绿灯的时候有人闯红灯就会暗想真没素质”。除了这种明显的评价以外,还有一些非常容易混淆的评价。比如你总是很早就下班,他每次开会都很晚才过来,他经常见面故意不打招呼。看上去是在描述事实,实际上已经带上评价的词汇,比如“总”、“每次”,“经常”,“故意”,这些词汇的评价大概率都是评价,观察在于描述准确的事实而不带有任何感情偏好。
其次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一般以“我感到”开头,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我饿了、我感受孤单,我害怕等等。但是很容易与想法混淆。想法和评价类似,一般以“我认为” 开头,比如我认为他故意不理我,我认为他不尊重我,我认为他工作能力不行。会发现这两种很重要的区别在于,感受是来己自身,与他人无关,他人行为只是外在因素,并非是我们的感受。"我感到被孤立" 这种说法非常迷惑,实际上是一种想法,而非感受,更准确的表达是“我认为我被孤立”。
在非暴力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意识到我们感受的根源是来自自身的需求未被满足,而非是他人的行为(可能有关,但不是根本因素)。只有意识到这里才能让我们跳出指责🫵他人的思维,更好的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满足自身的需要上。
因此发现自己的需要至关重要。但特别注意的是,“需要”是我们自身渴求的资源,“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法区分开。具体来说,“需要”不涉及到具体行为的人。比如,宿舍里太吵了,”我需要其他人安静一点“这不是书里定义的”需要“。这里真正的需要是”我需要更安静的环境以便更好休息/学习等“。只有区分这两点,在沟通中表达我们的需要,才能让对方不会觉得是在指责🫵对方。
在实际的的沟通中,为了让对方更好的倾听我们表达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也需要主动的先去倾听对方的感受、需要和请求。尤其是识别对方语句中的感受和需求。
在这本书里,还有两个观点让我感觉很有意思:
这两个 常见的曲解本质都是逃避了自己责任,是需要更好的觉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