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周末 [WEEK-02] 📖 读书 这周看完了《早安,怪物》。比较喜欢这种讲述别人故事的心理咨询类的书籍。这本书有一个观点觉得很受用。

    “人们确立这样的界限,好让他人以安全合理的方式与自己打交道。一个人的边界感越强,心理就越健康;他就能向别人表示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

    《武林外传》其中有一集是小郭和秀才分手,小郭把无双临走送给秀才的衣服说成是自己缝制的。因此小郭对掌柜的吐槽说,这有什么嘛。掌柜的说小郭破坏了秀才的原则。小郭不开心的说“说的谁没有原则似的”。掌柜接过话说:“那你的原则是什么?”。

    当时(几年前)我就在想我好像没有什么原则,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别人以我不喜欢的方式对待我,可是我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和这样的人保持联系,装作表面上友好的关系。

    这和小时候的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我们无法反抗大人,反抗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在这样的氛围下行为模式只能是顺从,我们没有学会建立自我边界。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拥有足够多的安全、资源来构建自我的原则,有权说不,“选择”身边的人。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 读书 《非暴力沟通》 【同理心和情绪奴隶】

    当别人向我们诉苦(比如说他工作很累,或者很难过)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回复?大概率我们会有些手足无措,可能会说,我很抱歉,或者是提出一些建议。如果是在亲密关系的对方表达自己很难过的时候,我们大概率还会觉得我们有职责做些什么,或者批判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情绪奴隶正是这样,终其一生都认为自己必须取悦别人,猜测别人觉得什么是合适的,不得不做每件其他人人为合适、正确、正常的事情。

    想到这周前几天,我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负责排查一个问题,问题反馈是ld+3,因为同事级别比我更高,当别人在群里抛出问题,我想回复的时候,就在想自己回复是不是不合适,是不是应该由另一位同事回复更好,如果我回复了,会不会对方不开心,或者其他人觉得回复不得体等等。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并不对对方的感受负责,换句话说,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同样重要。

    我们同理(倾听、尊重、理解)对方感受和需要,但这不代表我们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对方的需要。非暴力沟通中不是想得到对方的许可,而是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我可以这么做吗?”的询问,应该换成“我想要这么做,你觉得呢(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再举个例子,今天我和一个朋友闲聊了几句,聊到工作,最后聊到放假都没时间玩,最后我只回了一句“哎”。我之前有些害怕朋友和我抱怨之类的,因为当我听到这类话时候,我就觉得我作为朋友有义务做些事情。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同理对方的感受就已经足以了,也是只是重复对方的话就足矣。在这个对话里,朋友只是吐槽了一下,可能有些生活无奈或者累,如果回复的更好一些,我觉得可以是,“能理解你一定是工作压力很大吧”,这并不是敷衍。

    害怕亲密关系,正是因为我们觉得在这段感情中,我们有义务克制自己,委曲求全来满足对方的需要。这从来不是非暴力沟通的做法。

    📖 读书 《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发觉了一直在批判自己,“会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的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蛤蟆问到:“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苍鹭回答道:“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无数次听过鸡汤要爱自己,那怎么爱呢。停止批判自己是一种方式,但还是不够具体。从《非暴力沟通》里,也有单独一章是「爱自己」。

    自我的批判,比如“我怎么那么蠢”,“我当时怎么做了那件事情”的想法会直接的产生“内疚、愧疚、压抑”这种让自己“失去与自身”连接的感受。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

    1. 当时那么做是为什么满足什么需要? 一旦我们主动思考了这一点,也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宽恕自己当时的行为。“遗憾总是难免,但不必后悔”
    2. 现在是因为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而感到“内疚、愧疚、压抑”? 可能是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被欣赏、被理解。当主动思考着一层后,之前的“内疚、愧疚、压抑”的感受就会被其他的感受所替代,比如“伤心、难过、遗憾、恐惧”。我们不再谴责自己,就会有动力推动自己去如何满足自己当下需要,从而从中学习、有所收获和成长。当批判自己,感到“内疚、愧疚、压抑”的时候,也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是否爱自己”,自己的注意力有多少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即有多频繁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可能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 读书 最近在读《非暴力沟通》,很早在微信读书简单看过几页,这次买来实体书去看,觉得写的很不错。

    非暴力沟通流程上并不复杂,沟通中遵循四个步骤即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核心在于不批判/评判任何事情,而专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否被满足。

    首先需要区分观察与评价。我试了一天进行这个训练,并不容易。比如“食堂有人不小心撞了一下,会下意识的骂道没长眼吗”,“等红绿灯的时候有人闯红灯就会暗想真没素质”。除了这种明显的评价以外,还有一些非常容易混淆的评价。比如你总是很早就下班,他每次开会都很晚才过来,他经常见面故意不打招呼。看上去是在描述事实,实际上已经带上评价的词汇,比如“总”、“每次”,“经常”,“故意”,这些词汇的评价大概率都是评价,观察在于描述准确的事实而不带有任何感情偏好。

    其次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一般以“我感到”开头,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我饿了、我感受孤单,我害怕等等。但是很容易与想法混淆。想法和评价类似,一般以“我认为” 开头,比如我认为他故意不理我,我认为他不尊重我,我认为他工作能力不行。会发现这两种很重要的区别在于,感受是来己自身,与他人无关,他人行为只是外在因素,并非是我们的感受。"我感到被孤立" 这种说法非常迷惑,实际上是一种想法,而非感受,更准确的表达是“我认为我被孤立”

    在非暴力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意识到我们感受的根源是来自自身的需求未被满足,而非是他人的行为(可能有关,但不是根本因素)。只有意识到这里才能让我们跳出指责🫵他人的思维,更好的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满足自身的需要上。

    因此发现自己的需要至关重要。但特别注意的是,“需要”是我们自身渴求的资源,“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法区分开。具体来说,“需要”不涉及到具体行为的人。比如,宿舍里太吵了,”我需要其他人安静一点“这不是书里定义的”需要“。这里真正的需要是”我需要更安静的环境以便更好休息/学习等“。只有区分这两点,在沟通中表达我们的需要,才能让对方不会觉得是在指责🫵对方。

    在实际的的沟通中,为了让对方更好的倾听我们表达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我们也需要主动的先去倾听对方的感受、需要和请求。尤其是识别对方语句中的感受和需求。

    在这本书里,还有两个观点让我感觉很有意思:

    • 对”感受“来源的曲解。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将我们的感受归咎到其他人身上,比如,“他总是很懒让我很生气”。这里的潜意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表达,让对方内疚,希望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成我们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暴力”。换成“非暴力沟通”大致是:这一周的每天回家的时候,衣服都直接扔在沙发上(观察),我感到不开心(感受),我希望家里能够更整洁、更舒适(需要)。你能把衣服放到衣架上吗(请求)。” 由此可以发现同一种情绪,换一种表达方式就会减少对抗,实在是很神奇的,而后者没有指责🫵对方,更关注对方能够满足自己需要上。
    PS:你也许会说,一次说了,这次改过来了,后面又是一次次的回家就扔到沙发上,每次都说,想不生气都难。一旦有生气的情绪,其实本质还是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果自己表达了自己需求仍然没有被满足,说明对方没有真心认可你的说法,很可能是对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不妨引导对方表达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比如对方可能工作回来很累,回家需要更放松,不希望太过有形式。在充分理解对方基础上,再协商提出新的需要,直到双方都能满足各自的需要为止。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以更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需要从对方的话中识别出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 “不得不”的曲解。我经常早上起床的时候会想,今天又“不得不”起床上班了,今天又不得不面对那些工作上的烦心事情了。这种表达方式是别人逼迫自己做的选择,自己也没有别的选择了,淡化了个人责任。书中建议改为“我选择___,因为”。比如上面的表达就可以改成"我选择每天起床上班,是因为我想要得到收入报酬以便自己能够过的更加体面和自由"。在这个表达里可以看到我们做的选择是为了满足我们特定的需要。

    这两个 常见的曲解本质都是逃避了自己责任,是需要更好的觉察到的。

联系方式

关于我

  • 来自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个性不张扬,讨厌随波逐流。

那年今日

💼 工作记录 职场中应该会有很多时候会受到挑战。比如工作流程(开发/需求流程等等)是否合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考虑全面,代码是否严谨等。要学会受到挑战的时候不要急的把自己择出去,这样的心态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