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观察

    👀 产品观察 公司工作的电脑终于换成了M3 Pro 笔记本(前一个电脑的购入时间符合标准了,是2019年的intel芯片)。14寸和16寸我选择了14寸,发现致命的问题是菜单栏右侧的图标显示的区域很小,以至于多开几个软件,软件的图标就显示不下了。

    如此严重的问题,Apple居然至今没有提供新的交互方案,实在匪夷所思。有一些很小的工具类型软件打开后是不现在Dock栏上的,Apple 难道不知道吗。打开一个软件后,发现没有任何反应,打开任务管理器发现进程已经启动了,百思不得其解。真的体验太糟糕了!

    苹果的笔记本真的一代比一代厚重,这部黑色外观拿到手后颇有当年2015年购入的戴尔笔记本一般笨重,比M1 Pro 笔记本厚的太多了!

    另:磁吸充电接口让本不富裕的桌面插座空间有需要多一个接口了。

    👀 产品观察 使用ARC较长一段时间后(超过1个月),发现ARC的同步竟然不支持历史记录、密码这些关键内容。早期0.x版本印象中是可以登陆Google账号同步,正式版改成从Arc Sync 竟然不支持,实在太差劲了

    来源:History, passwords, extensions, Favorites tabs, and Profiles will not Sync between devices. We hope to support syncing for these features soon!

    👀 产品观察 2022年的10月份的时候,arc 还是在内测,当时使用的体验并不太好,主要原因是渲染性能问题。如今我再次尝试了它,之前的掉帧问题几乎感受不到了,在这近一周的时间里,有了其他的感受。

    最喜欢的几个功能:

    1. 在一个窗口中切换不同的space,在chrome/edge 中都不支持,只能是一个窗口对应一个profile,而这一个功能,能够避免开很多窗口,导致找标签页的时候需要来回切窗口(虽然edge/chrome 的标签页搜索一定程度缓解这个问题)
    2. Today 标签页会超时自动清理。这个想法是非常大胆的,因为清理用户的标签页是一个非常“破坏性”的操作。如果产品过于谨慎,这个想法就不可能落地。在“大厂”里,可能会去做很多实验,收集很多指标最后才会决定是否去做... 但从我的体验来说,每天打开电脑,那些“临时”标签页被清理反倒是一种解脱
    3. Little Arc。小的独立窗口形态,给人一种临时的信息阅读状态,这个设计是非常创新的。你在任何软件中点击链接,会出现一个独立窗口,但不会占满全屏,这不会干扰你当前的思路。如果需要更长时间的阅读这个内容,还可以直接转到主窗口中继续阅读。arc中类似的设计还有一个“modal” 模态框的临时阅读状态,也是很不错的创新
    4. 足够细致的UI设计。如果UI设计足够精致,同时又不影响性能(至少在性能不错的机器上),那何乐而不为使用更好看的软件呢?随心所欲的修改主题颜色,也算是锦上添花了。

    除此之外Arc中还有一些高级功能,目前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比如分页”(Split)。这个功能可能会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会使用,比如写一篇文档的同时参考另一篇文档,但前提是你的显示器足够的长,否则页面变窄的体验不太好。目前这个功能我使用的频率很低。

    唯一遗憾的是在edge上高频使用的 cmd+shift+a 唤起的标签页切换面板没有了,取而代之是“华而不实”的类似macOS的ctrl+tab的标签页切换功能。

    👀 产品观察 当我想找一个软件写一点文字,并且可以将文字生成好看的图片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软件很少。

    我想到的第一个软件是「锤子便签」,不得不说,分享的图片排版非常好看,但是因为常年不更新,有一些体验没能优化,比如不支持macOS上复制图片粘贴上传,手机版本也没有撤销的功能。

    除此之外想不到有另一款软件能做好这一点了。iOS「备忘录」不支持图片分享,flomo 不支持图文混排,非会员的排版也很一般。

    锤子便签虽然文本排版样式很少,但是排版样式非常好看,标题只有一种标题,这也明确了它的定位只是「便签」,而不是专业的笔记或者文档软件。

    👀 产品观察 时隔好几年,再次体验「思源笔记」软件。

    默认的界面和当初好像没什么变化,换了一个主题「Asri」才看顺眼多了,这个主题整体不错的!但是软件图标,软件启动界面,软件界面启动后的css替换过程会闪一下还是很不舒服。搜索界面感觉也可以优化一下,现在有点乱。感觉少一个专业的PM和设计师来打磨一下体验。

    除了界面,在使用体验上一些槽点:

    1. 全局关系图很鸡肋:我记得最早思源笔记的时候就有这个功能,先在很多在线云文档也有,一开始可能有个新鲜劲,过去后,基本上一年也用不上几次。打开这么大的关系图,导致能获取什么信息,我不得而知,而且思源笔记的关系图的UI非常简陋,看上去就没有打开的想法。
    2. 编辑体验:我简单体验了一下,表格中cmd+a 全选,直接就全选文档了,做的比较好的,应该先递进的从单元格 -> 表格 -> 文档。鼠标在某一行的时候,文章标题上方的面包屑,会直接显示这一行的所有文字,感觉比较多余,而且看上去很重复。点击链接的块,也没有高亮。
    3. 交互体验:右下角一直提示「索引构建过程」对我来说没有意义,而且比较干扰。不支持页面内搜索,页面内搜索也是搜索弹窗的逻辑,不符合直觉,点击搜索结果后没有高亮位置,非常降低效率。有一些快捷键不太符合习惯,比如重做是cmd+y,一般mac上应该是cmd+shift+z,windows上是cmd+y的比较多。cmd+[ 快捷键,不是直接的切换到上一篇文档,而是光标回到上一次编辑的位置,不太符合我的习惯。(不过可以修改快捷键,这一点非常好!)

    除了上面的槽点,其他的部分还是不错的。作为本地知识库,无需网络,快速加载的文档笔记软件系列,还是有一些优势的。如果在细节处专项打磨一下就更好了。最大优点就是开源,自定义化程度高,是好处也是弊端。有能力有余力可以折腾,但是如果开箱即用精致的产品,我可能更会选择后者。

    因为没有深度使用,所以如有不正确,随时指出,后续有机会可以再深度体验一下。

    👀 产品观察 chatgpt4 发布了,我认为目前这种对话式的AI仍然不能取代很多工作。原因是人类的工作大部分靠的是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次一次的对话来获取工作结果的。老板雇佣一个员工,是为了把工作交给他。因此对话型的AI 尽管越发的智能,但也有所形式的局限性。

    是否可以用来减少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足够智能我觉得是可以的。以前一个人一天干三件事情。也许现在可以做的更多。

    chatgp3 使用了一段时间,日常工作也经常用了。一个感受是,浅显的问题,它可能做的比搜索引擎来的更直接和更快。复杂的问题,它可能会浪费你的时间,并且误导你的思考。一个技术问题直接看技术文档也许比问它更靠谱一些

    👀 产品观察 【new bing比chatgpt 还要拉跨】 今天中午查看邮件发现通过了new bing 白名单,试了一下。原以为相对chatgpt 有不少提升,体验下来感觉更差。首先它加入了每句话的来源,实际上变成了对一些网页的总结,而不能像chatgpt一样感觉是它理解后再给你的回复。

    事实上它的回复内容质量也没有chatgpt 更好。比如我想让它给我制定一个提升英语的计划,它只是给我一堆网页的总结,并且告诉我不能给我制定计划,因为它认为每个人学习计划不一样...

    同时因为new bing 现在限制一个话题只能说5个回合.... 就基本上它的作用就是网页总结机器。

    最后,不知道new bing 模型设定是怎么回事,它很容易暴躁,很容易就不回复对话,觉得你冒犯了它....

    产品上的限制就更不用说了:每天只能聊50次,也没有多个session的记录... 目前比chatgpt 体验差很多

    👀 产品观察 【chatgpt 能拯救我们对AI的信心吗?】在chatgpt 之前,当提到ai,我最先想到了就是人脸识别、文本翻译、语音识别 等等实现单一能力的AI。而对话式的AI,如Siri,小爱等等一众智能语音助手彷佛还处在非常低级的阶段。

    chatgpt 火热之前的AI绘画也是火了一阵子,然后过一段时间热度又降下去了,原因之一就是绘画功能只是一个玩具,就算真的画的很好,普通人也没有那个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并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免费AI平台。能看到的要么是用的初级模型,要么就是积分收费,而且创作时间很长,体验性很差。

    所以这也是chatgpt 能成为这么大热门话题的原因:

    1. 它免费,使用无门槛,并且反应速度快
    2. 基于对话式,满足人们一直以来对人工智能助手的想象
    3. 它适用范围很广,各个专业的问题都不在话下,这么巨大的模型背后必然是难以想象的投入,而这一切目前还是免费开放,注定了chatgpt 必然是一个现象性的话题。

    用了chatgpt 一段时间,对我的帮助最大的是找到某个知识点的方向,减轻获取知识的负担:

    1. 比如我想学习WebAssembly 技术是什么,以及demo 示例,只需要几个问题,就能了解到这是一门将其他语言编译成二进制并且浏览器可以直接导入二进制代码后调用对应函数。并且它还能给出一些示例代码。只需要5分钟不到就能了解到大概。
    2. 再比如我想写一篇关于c++编译相关的文章,并且希望涉及到操作系统底层方面,我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它会给出一些要点,这就免去我去搜索,自己去提炼观点。

    当然chatgpt 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对虚假信息无法分辨,比如我前几天问它electron如何注册file association 协议以便双击文件打开electron软件,它反复告诉我的是protocol模块,显然这个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也就是它对你的问题会始终生成一个答案,但是它没有告诉这个答案的可信度有多高,以至于你还需要去花时间分辨是不是对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一阵子问的内存概念,以及询问macos上如何根据pid 获取 task port,它的回答都有问题。

    但是正如之前说的,chatgpt 对我最大的帮助不是帮助我完成工作,而是帮助我更快的找到方向。

    除了在我的工作上,chatgpt 在各个方向上还有不少应用,比如写文章,润色文字,甚至学习英语。这些我尝试的都不多。就拿写文章来说,如果要让chatgpt 写一篇不错的文章,直接丢给它一个话题应该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的对话引导,同时还需要自己不少时间去修改。所以它在这一过程仍然是辅助者的程度。

    当然如果只是用来糊弄事情,那么chatgpt 能做比现在的文本生成工具更好的效果。

    还听说有一些利用chatgpt 来商业化发展,比如让chatgpt 写特定角色设定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比如萌宠风格),这些可能在某个群体还是有商业价值的,但规模应该不会太大。

    总体来说,chatgpt 在各个方向上应该更多是辅助性的工作,不可否认,它能做到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也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但是想让它直接替代某个行业方向的职位,可能还为时尚早。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 产品观察 晚上在想与记录生活相关的slogan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想起了farfox,当时首页的“人类创造内容,我们负责渲染”,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farfox作者出品的 markdown 编辑器 首页的介绍视频(现在已经加载不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产品都没落了。farfox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只不过商业化、推广做的都不是很好。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 产品观察 最近 Arc 浏览器话题度较高,原因大概是最近允许教育邮箱直接内测吧。趁着这个机会,使用了一段时间。我的感受是:不习惯+不好用。

    这就是一个披着mac os 原生软件皮的chrome(基于chromium开发)。官网的噱头就是外观设计足够的吸引人。但是如果说只是看外观,难道Safari的外观设计不好看吗。但是safari的份额如此之低,在于Safari就是为了外观牺牲了很多易用性。当然还因为它不是chromium内核导致很多插件没有(我个人的主要原因)。

    看上去浏览器的外观,这十几年都没有变化,顶栏是标签列表,接着是标签列表,edge支持把标签列表放到左侧边栏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足够的易用,因此edge的外观创新是成功的。

    再来看看arc的创新,官网介绍是“Arc is your space to breathe on the internet.”,啧啧啧。饼还挺大,使用arc的第一个感受:掉帧,没有chrome流畅。猜测原因是mac的透明背景、毛玻璃效果还是挺占用cpu的...

    再来看arc的交互设计,很多地方彻底改变人们对浏览器的习惯,这点不评价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这种习惯的颠覆,没有正比例带来颠覆的收益。比如地址栏放到了左侧边栏,同时左侧边栏只能彻底隐藏或者显示比较宽的一个区域,让整个网页显示区域过小,体验过差。还有标题栏也没有了,需要鼠标hover上去才能显示...难受。当然可以用快捷键,隐藏左侧边栏。左侧边栏和顶栏都消失的时候,整个浏览器只剩下网页,这种感受是从来没有过的,很奇怪。

    当然arc还是有一些特性不错的,比如左侧边栏支持多个space切换,这个希望edge 跟进。还有左侧边栏显示下载的内容列表也还不错。

    但是总体,arc对浏览器的核心工作创新太少,完全算不上所以的“新的互联网”,基本上就是UI上改改,同时打破了很多习惯,在网页滚动的流畅性也降低不少,所以根本无法“名副其实”。


    我会再尝试一段时间,再来写新的感受。

    👀 产品观察 iOS16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设计,显示电量百分比后,电量图标即使不是满电,也会是满格。这个设计我非常喜欢,原因在于其他手机的电量图标的会有另一个背景色的进度条,一个电池图标里面有两种背景色,尤其是这么小的图标情况下,就不是很好看。同时也会让文字看起来不容易。

    其实满格并不影响看电量,因为我第一眼都是看数字的,而不是看图标的进度条。

    但是iOS16.1 还是改成了图标会有背景进度条:)

    👀 产品观察 big sur 升级到12 有几个点有点意思:

    1. iOS的音乐可以用电脑播放,在于如果有多台Mac设备(我自己一台然后公司电脑一台),就有点像立体音响感觉,公司的电脑偶尔一卡一卡的...
    2. 专注模式,但其实用的不是很多

    WWWDC 发布会的多设备协同到现在也没有下文了,就PPT宣传,感觉这个技术上有难点,毕竟随航iPad上都不支持触控点击就是一个很残废的状态

联系方式

关于我

  • 来自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个性不张扬,讨厌随波逐流。

那年今日

🙉 奇奇怪怪 看到一个评论很有意思:“至少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死前还会想着,这辈子没有赚更多的钱没有为当年的公司做更多的牛马之事。”

📝 每日记录 今天我碰到一个老太太,她说:“想吃啥就买啥,买回来吃得下就是最幸福的事!”我突然意识到,经历了身体不适后,能畅快呼吸才是最大的幸福。😷 生病的事 去年4月开始胸闷,原以为夏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