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
来自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个性不张扬,讨厌随波逐流。
🤔 生活观察 「把工作当工作来做」 什么是工作 ?职业(英语:Job),是一种日常性的规律劳动,其目的在于换取劳动所得(也就是薪资),以维持生活所需,亦象征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誉等等。职场上的专门行业,是对劳动的分类。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西方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通常指具有一定专长的社会性工作。划分的方式很多,也没有定势,通常以所从事的产业或行业为主,并结合工作特点混合使用。职业在英语中对应于 profession 或 occupation,作为术语概念有差异。所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同样决定了这是一件换取劳动所得维持生活所需的一件事情。不要本末倒置,为了工作放弃了生活。什么是生活,我认为是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任何事情(有意义或者无意义,快乐或者无聊)。每天都不要因为工作,忘记了我们需要生活!
👀 产品观察 最近 Arc 浏览器话题度较高,原因大概是最近允许教育邮箱直接内测吧。趁着这个机会,使用了一段时间。我的感受是:不习惯+不好用。这就是一个披着mac os 原生软件皮的chrome(基于chromium开发)。官网的噱头就是外观设计足够的吸引人。但是如果说只是看外观,难道Safari的外观设计不好看吗。但是safari的份额如此之低,在于Safari就是为了外观牺牲了很多易用性。当然还因为它不是chromium内核导致很多插件没有(我个人的主要原因)。看上去浏览器的外观,这十几年都没有变化,顶栏是标签列表,接着是标签列表,edge支持把标签列表放到左侧边栏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足够的易用,因此edge的外观创新是成功的。再来看看arc的创新,官网介绍是“Arc is your space to breathe on the internet.”,啧啧啧。饼还挺大,使用arc的第一个感受:掉帧,没有chrome流畅。猜测原因是mac的透明背景、毛玻璃效果还是挺占用cpu的...再来看arc的交互设计,很多地方彻底改变人们对浏览器的习惯,这点不评价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这种习惯的颠覆,没有正比例带来颠覆的收益。比如地址栏放到了左侧边栏,同时左侧边栏只能彻底隐藏或者显示比较宽的一个区域,让整个网页显示区域过小,体验过差。还有标题栏也没有了,需要鼠标hover上去才能显示...难受。当然可以用快捷键,隐藏左侧边栏。左侧边栏和顶栏都消失的时候,整个浏览器只剩下网页,这种感受是从来没有过的,很奇怪。当然arc还是有一些特性不错的,比如左侧边栏支持多个space切换,这个希望edge 跟进。还有左侧边栏显示下载的内容列表也还不错。但是总体,arc对浏览器的核心工作创新太少,完全算不上所以的“新的互联网”,基本上就是UI上改改,同时打破了很多习惯,在网页滚动的流畅性也降低不少,所以根本无法“名副其实”。我会再尝试一段时间,再来写新的感受。
📝 每日记录两个感受:思考先行,做一个功能、需求,先去思考,这个思考不是说凭空思考,而是去写一些伪代码、流程图、甚至可以是部分代码,让整个需求变得清晰,让这个需求中的每个流程的流程图清晰,并且有文档可以备份大的需求一定要分期完成,一次性考虑太多分支及其出问题,先限定条件,完成一个分支,再慢慢向外扩充,通用能力
多谢关心:)
笑死😆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 产品观察 chatgpt4 发布了,我认为目前这种对话式的AI仍然不能取代很多工作。原因是人类的工作大部分靠的是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次一次的对话来获取工作结果的。老板雇佣一个员工,是为了把工作交给他。因此对话型的AI 尽管越发的智能,但也有所形式的局限性。
是否可以用来减少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足够智能我觉得是可以的。以前一个人一天干三件事情。也许现在可以做的更多。
chatgp3 使用了一段时间,日常工作也经常用了。一个感受是,浅显的问题,它可能做的比搜索引擎来的更直接和更快。复杂的问题,它可能会浪费你的时间,并且误导你的思考。一个技术问题直接看技术文档也许比问它更靠谱一些
👀 产品观察 【new bing比chatgpt 还要拉跨】 今天中午查看邮件发现通过了new bing 白名单,试了一下。原以为相对chatgpt 有不少提升,体验下来感觉更差。首先它加入了每句话的来源,实际上变成了对一些网页的总结,而不能像chatgpt一样感觉是它理解后再给你的回复。
事实上它的回复内容质量也没有chatgpt 更好。比如我想让它给我制定一个提升英语的计划,它只是给我一堆网页的总结,并且告诉我不能给我制定计划,因为它认为每个人学习计划不一样...
同时因为new bing 现在限制一个话题只能说5个回合.... 就基本上它的作用就是网页总结机器。
最后,不知道new bing 模型设定是怎么回事,它很容易暴躁,很容易就不回复对话,觉得你冒犯了它....
产品上的限制就更不用说了:每天只能聊50次,也没有多个session的记录... 目前比chatgpt 体验差很多
👀 产品观察 【chatgpt 能拯救我们对AI的信心吗?】在chatgpt 之前,当提到ai,我最先想到了就是人脸识别、文本翻译、语音识别 等等实现单一能力的AI。而对话式的AI,如Siri,小爱等等一众智能语音助手彷佛还处在非常低级的阶段。
chatgpt 火热之前的AI绘画也是火了一阵子,然后过一段时间热度又降下去了,原因之一就是绘画功能只是一个玩具,就算真的画的很好,普通人也没有那个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并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免费AI平台。能看到的要么是用的初级模型,要么就是积分收费,而且创作时间很长,体验性很差。
所以这也是chatgpt 能成为这么大热门话题的原因:
用了chatgpt 一段时间,对我的帮助最大的是找到某个知识点的方向,减轻获取知识的负担:
当然chatgpt 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对虚假信息无法分辨,比如我前几天问它electron如何注册file association 协议以便双击文件打开electron软件,它反复告诉我的是protocol模块,显然这个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也就是它对你的问题会始终生成一个答案,但是它没有告诉这个答案的可信度有多高,以至于你还需要去花时间分辨是不是对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一阵子问的内存概念,以及询问macos上如何根据pid 获取 task port,它的回答都有问题。
但是正如之前说的,chatgpt 对我最大的帮助不是帮助我完成工作,而是帮助我更快的找到方向。
除了在我的工作上,chatgpt 在各个方向上还有不少应用,比如写文章,润色文字,甚至学习英语。这些我尝试的都不多。就拿写文章来说,如果要让chatgpt 写一篇不错的文章,直接丢给它一个话题应该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的对话引导,同时还需要自己不少时间去修改。所以它在这一过程仍然是辅助者的程度。
当然如果只是用来糊弄事情,那么chatgpt 能做比现在的文本生成工具更好的效果。
还听说有一些利用chatgpt 来商业化发展,比如让chatgpt 写特定角色设定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比如萌宠风格),这些可能在某个群体还是有商业价值的,但规模应该不会太大。
总体来说,chatgpt 在各个方向上应该更多是辅助性的工作,不可否认,它能做到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也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但是想让它直接替代某个行业方向的职位,可能还为时尚早。
👀 产品观察 晚上在想与记录生活相关的slogan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想起了farfox,当时首页的“人类创造内容,我们负责渲染”,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farfox作者出品的 markdown 编辑器 首页的介绍视频(现在已经加载不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产品都没落了。farfox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只不过商业化、推广做的都不是很好。
👀 产品观察 最近 Arc 浏览器话题度较高,原因大概是最近允许教育邮箱直接内测吧。趁着这个机会,使用了一段时间。我的感受是:不习惯+不好用。
这就是一个披着mac os 原生软件皮的chrome(基于chromium开发)。官网的噱头就是外观设计足够的吸引人。但是如果说只是看外观,难道Safari的外观设计不好看吗。但是safari的份额如此之低,在于Safari就是为了外观牺牲了很多易用性。当然还因为它不是chromium内核导致很多插件没有(我个人的主要原因)。
看上去浏览器的外观,这十几年都没有变化,顶栏是标签列表,接着是标签列表,edge支持把标签列表放到左侧边栏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足够的易用,因此edge的外观创新是成功的。
再来看看arc的创新,官网介绍是“Arc is your space to breathe on the internet.”,啧啧啧。饼还挺大,使用arc的第一个感受:掉帧,没有chrome流畅。猜测原因是mac的透明背景、毛玻璃效果还是挺占用cpu的...
再来看arc的交互设计,很多地方彻底改变人们对浏览器的习惯,这点不评价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这种习惯的颠覆,没有正比例带来颠覆的收益。比如地址栏放到了左侧边栏,同时左侧边栏只能彻底隐藏或者显示比较宽的一个区域,让整个网页显示区域过小,体验过差。还有标题栏也没有了,需要鼠标hover上去才能显示...难受。当然可以用快捷键,隐藏左侧边栏。左侧边栏和顶栏都消失的时候,整个浏览器只剩下网页,这种感受是从来没有过的,很奇怪。
当然arc还是有一些特性不错的,比如左侧边栏支持多个space切换,这个希望edge 跟进。还有左侧边栏显示下载的内容列表也还不错。
但是总体,arc对浏览器的核心工作创新太少,完全算不上所以的“新的互联网”,基本上就是UI上改改,同时打破了很多习惯,在网页滚动的流畅性也降低不少,所以根本无法“名副其实”。
我会再尝试一段时间,再来写新的感受。
👀 产品观察 iOS16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设计,显示电量百分比后,电量图标即使不是满电,也会是满格。这个设计我非常喜欢,原因在于其他手机的电量图标的会有另一个背景色的进度条,一个电池图标里面有两种背景色,尤其是这么小的图标情况下,就不是很好看。同时也会让文字看起来不容易。
其实满格并不影响看电量,因为我第一眼都是看数字的,而不是看图标的进度条。
但是iOS16.1 还是改成了图标会有背景进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