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音乐

    🎬 电影 除夕的下午看完了《白色巨塔》。这部剧和以往的一些剧有一个区别是,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决定正确或者绝对错的人物。只是刻画了好几个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形象。比如财前,小人物无背景凭借出色的技术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职位。里见,始终坚持理想,正直的品格,但是作出的选择却考虑家庭太少。

    个人感觉电视剧讨论的中心是作为医生,技术很重要但并非只有技术就足矣,还需要对病人、对生命敬畏的态度。就好比写代码一样,技术很重要,但对线上敬畏也是需要有的。我看到过内网有人发帖自信满满的说写了功能没有测试就直接合入/上线,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不过里见出色的手术技能还是让人折服和惋惜。从一开始讨厌里见过于理想化的思想,到后面佩服里见,因为里见做好了为理想牺牲一切的觉悟,而不只是口头说说,或者侵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主义的。鲜明对比就是剧中的佐知子,弹幕中对这个角色讨论也非常激烈,有很多人讨厌这个角色。我觉得还是要对角色宽容一些,尊重不同的想法的存在。

    🥳 周末 [WEEK-53] 🎬 电影 这周两天看完了《最完美的离婚》正剧和SP篇。本来想着是吃饭的时候找个下饭剧看看,所以挑选的“搞笑”类别的剧情。看之前还很怀疑,“离婚”的感情剧怎么搞笑的起来嘛!但却是特别搞笑,大概是因为男主、女主的人设吧,挺可爱的。

    剧透,谨慎点击


    故事大概讲的是大地震的那天,男主和女主彼此遇见,随后结婚。但是男主感觉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生活上经常和女主争吵。一次地震中,男主给女主发的短信是“家里的盆摘没事吧”。女主觉得男主根本不爱她,于是就离婚了。其实女主是喜欢男主甚至会有些自卑的,所以虽然离婚了,但是仍然还有一直不甘心。男主虽然不擅长表达感情,但实际上也习惯了女主在他的身边,也有点不舍。

    中间省略了很多细节,比如这个过程中男主遇到了初恋,初恋结婚了,但是初恋的老公却一直外遇...

    总之,正剧的结尾,男主和女主在电车门前告别,在门快关上的时候,男主终于还是把女主拉上了车,于是又和好了。女主一开始的离婚,或许只是一时生气冲动,同时也想看看丈夫的想法。

    所以这部剧虽然叫《最完美的离婚》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婚”。也许正是如此吧,SP 篇编剧继续了生活真实的一面。

    女主想要孩子,但是男主不喜欢孩子。而且应该是好几次的表达都被男主拒绝了。因此女主觉得男主想要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还是分开了。

    这部剧第一季就讲女主和男主离婚。第一次分别还参杂了很多的不舍,中间经历了很多,包括家人,女主还喜欢男主等等。重新和好之后的第二次分别才是如同这部剧的剧名《最完美的离婚》,女主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这比喜欢本身更重要。

    性格不合的人,即使因为喜欢而走到一起,但最终因为观点无法兼容而无法继续下去。

    这部剧印象深一句话是同事对光太(男主)说:“一个人吃饭那是饲料,两人吃饭才叫饭”。哈哈哈哈,好像也无法反驳。

    另一句话是光太对灯里坦白自己:“像跳长绳一样,绳子一圈一 圈地摇,大家都在里面跳叫我进去,我一进去绳子勾住我的脚,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做不好,很多事,我都做不好”。

    📝 每日记录 今天我碰到一个老太太,她说:“想吃啥就买啥,买回来吃得下就是最幸福的事!”我突然意识到,经历了身体不适后,能畅快呼吸才是最大的幸福。

    😷 生病的事 去年4月开始胸闷,原以为夏天会自愈,却愈发严重,走了不下8、9次医院,从呼吸科到心脏科,再到肠胃科。一开始呼吸不顺畅,到10月更加频繁,夜间难受,早晨仍不适。躺床上唯一想的是早点康复,畅快呼吸成唯一奢望!

    11月,胸闷变胃不适,反酸+胸闷。除肠胃镜外,做了胸部/心脏CT。吃药治疗,一度好转,但又反弹。

    12月,胸闷缓解,开始嗳气,反酸减轻。嗳气频繁,一天嗝百余次,难受。4月底超声显示胃正常,但嗳气仍频繁。

    3月停药,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控制饮食。5月中嗳气减轻,胸闷改善,生活正常。终于看到曙光。

    如期盼的,畅快呼吸、健康无疾,就已幸福。只要有美食且能享用,便最快乐。生病时渴望康复,康复后又追求更多。这次病或许长而深刻,让我知足。

    曾焦虑未来,名利如何,欲望无尽!若生命倒计时,珍惜生活比名利更重。听《好了歌·解》,感慨良多。或许,正视最坏结果,就是“向死而生”。知足与懒惰、进取并非冲突。

    正叹他人命不长
    哪知自己归来丧

    经过CiciAI 润色文本

    📝 每日记录 【忙碌的端午】

    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最忙的一个节日了。端午节,我姐婚礼,我当伴郎🤵。还有另外三个伴郎都是姐夫的同学,我和他们完全不熟的!不过幸好的是他们人都超级好,其中还借给我皮鞋穿。婚礼是一件非常麻烦、累的事情。因为男方/女方亲戚都是来北京,所以得安排住宿。更不用说婚礼现场的各种安排。

    我之前始终觉得婚礼仪式是一件麻烦且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再美的仪式也无妨遮盖生活本来的面目,柴米油盐加醋茶这些琐碎的烦恼存在仍然是存在。直到作为伴郎站在婚礼一侧参加婚礼流程的时候。人的身份角色变化不是在一瞬间变化的,但确确实实是存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也许仪式本身并不是掩饰什么,而是强化并赋予了这些转折点额外更深入的意义。所以仪式重不重要呢,没那么重要,不会因为它就解决了生活的难题,或者让彼此更爱对方了,没有仪式也许没什么问题,只是它额外多了一份体验、一份感动仅此而已。

    我姐的婚礼属于非传统、新式那种,没有接亲过门等等那些游戏等麻烦的事情,是在草坪婚礼,其中有一个主持人支持。主持人非常有磁性的声音欢迎新娘入场,新娘就从草坪很远的地方的石阶上走过,bgm 是周深的Rubia,当缓缓柔和的人声“Life blooms like a flower” 流淌出来的时候,新娘提着婚纱慢慢走来,女方父母在草坪的中央接过拥抱而泣,那一刻真的非常感动,也是那就是仪式的力量吧(音响真的很不错)。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是,花童送戒指的场景。小孩穿着粉色的小西服,带着草帽,拿着戒指从草坪一头呼哧的跑过来,因为太阳的缘故,脸也被晒的红扑扑的。接着也送上了童稚的祝福,那一瞬间真的感受到了神圣、纯洁的感觉。可能也是有亲人的缘故,所以情绪也更加受到感染一些。

    整体上婚礼流程还是比较简单,但是我觉得也已经足以了。

    正是因为婚礼的缘故,老家亲戚的孩子(已经工作)第一次来北京,因此我又被安排陪玩(已经是第二次陪玩)。说实话北京好玩的地方也是有一些的。虽然一开始安排是去长城,但是在我坚持的拒绝下,最后没有去(太热的天,而且爬长城着实没有什么意思)。我安排的上午去动物园和海洋馆,下午去中国电影博物馆+看了一场电影。

    🎬 电影 看的电影是《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看之前最先让我想到类似的儿童片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但是这部剧更多和儿童教育有关,与《看上去很美》有点类似的味道。因为上午行程太满,以至于开场了40分钟才进场(一共1小时40分钟),但是整体上还是挺有意思的成人向的儿童片的。小时候的我们大概都会认为自己有某种超能力吧,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的超能力消失了呢。外界一遍又一遍的给予我们挫折,一遍遍的反馈,让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敏锐独特的观察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消失了。因为对待成人的评价标准和小孩子不再一样了,是一个无奈的事实。

    看完电影博物馆里有20个展区,分别是中国电影从1905年开始的历史,从新中国之前,到改革开放,再到香港澳门台湾,最后还有关于电影制作过程的技术比如剪辑、美术、特效等等。这些如果慢慢走、慢慢看,至少需要一下午时间。时间仓促有不少都是匆匆略过了。

    📝 每日记录

    五一假期结束了。这可能是这几年最为放松的假期,前两年每个假期都会或多或少忙工作上的事情,这次假期里没有打开看过一次工作上相关的内容,真的很满足了!

    假期回家了,爸妈和姐姐都回来了。吃了夏天的第一支雪糕🍦,吃完晚饭后和妈妈在公园走了一圈消食,呼吸公园里的新鲜空气。去了房山的地质博物馆(人不多,可拍照留恋的地方也挺多,虽然商业化开发不足,但是走走散散心也是不错)。从前总觉得去博物馆是要去学习什么,至少是见识新的世面。而现在感觉去一个地方玩,只是因为和生活大部分时候的空气、环境不同,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就已经满足了。

    在家做了可乐鸡翅,还不错,吃了三个。做了排骨玉米汤,玉米给太多了,而且也不应该给八角,汤有点苦,后面又加了糖。实在是太长时间没有做饭了(快2年了吧)。

    假期的意义在铺天盖地的宣传里,已经慢慢变成了拉动消费了。仿佛假期就应该出去消费,实则是另一番的割韭菜。一个又一个人山人海的景点,一个又一个诱人消费的明目,彷佛出门一趟就该大出血去消费一番。一面是拼命压榨去工作赚钱,另一面是拼命压榨去吸引消费之前的血汗钱,可悲可叹。但又似乎是“人之常情”...

    曾一度我会认为我在旅行上如此“抠门”是不正常的,并且得出结论是出去玩不花钱==没有好玩的。我大抵也是被这股宣传洗脑罢了,旅行就去是人多的景区走路,然后再去人多的地方消费。甚至人少的地方会不自觉认为这个景点不火,肯定不值得玩。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景区才是值得玩,什么景区才是不值得玩?目前浅薄认为,首先一定是不过分的累(适度,可能比平常运动稍多一些),所以需要对所谓的“军训式/特种兵旅行”的宣传保持谨慎,至少对我来说是很愚蠢的行为。其次,能否放松心情。和平时见不上面朋友、家人聊聊天,不带有目的的聊,去人不多的森林呼吸新的空气、花香,适度的去爬山,走走停停,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样,拒绝昂贵的消费。常常看到很多攻略都是去某个地方吃遍所有特色,我是对此保持质疑的。去吃那些没吃过,但明显不好吃的意义何在,比如北京的卤煮、豆汁等等。也许是为了尝鲜尚可,但前提是消费标准是正常合理的。比如景区里很多高昂的小吃真的值得购买吗?最后,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是旅行中能获得什么。不要给旅行太高的价值,所谓假期就是让自己开心的“虚度时光”。如果从早睡到晚觉得很开心,那就去睡觉(这样大概率其实是不舒服的,睡太多容易头昏脑胀...)

    其实我是一个非常讨厌生活发生变动的人。比如从租房的地方回家在之前都会让我抗拒,更不要说去别的地方玩,陌生、未知是我讨厌的。但是今年一年,工作环境的很多变化,让我似乎慢慢没有那么害怕改变... 小时候看《水浒传》中对林冲描述有一个词是“逆来顺受”,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以为这个词意思是“林冲”的人生一直很顺,“逆来”被我理解为“一直”的意思了。 顺从和忍受的性格其实和林冲人生前半部分很顺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适应了这样一直顺的生活,对于一些生活中不公的待遇,会倾向去忍,会认为只要忍了,后面的生后还是会继续顺下去的。但这是没有遭受社会的毒打罢了的幼稚想法。生活中遭受一些变动才会让自己的行为模式、认知发生变化。

    仅写到这里,明天是未知的一天,可能有不开心的事情,但是并不可怕。

    💬 随便聊聊 快五一了,很多人应该又会准备出去游玩。

    对于我来说一直没有找到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对吃不怎么感冒,胃口特别小,小吃街,吃上两样肚子就饱了,一些打卡地点呢,也一直不是很感兴趣,那些树、房子、河和我的之前看过的也什么区别呢?只是为了拍照,想起就提不起什么兴趣。爬山,太累,游乐场倒是不错,去过一次,也是人挤着人,好玩的总是排队很长。

    所以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还没找到。

    📝 每日记录 这两天不知道怎么突然眼睛特别干涩,痒和痛。今天和同事聊天说了一嘴是不是和新工区甲醛有关系... 晚上下班回来后想找部催泪的电影看看... 选了一部迪斯尼电影《超能陆战队》 🎬 电影 ,之前一直看到过这个大白,但是没看过电影。

    不得不说,迪斯尼的电影风格非常明显,天马行空的剧情,非常紧凑的剧情以及非常吸引人的配乐和音效,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入到故事情节中。整部电影唯一受伤就是哥哥了... 虽然如此,这部分电影的泪点没那么多,更多的燃点,尤其中间恰 到好处的歌曲,视听盛宴!

    要是前几年看还觉得电影中机器人很科幻,但是从chatgpt开始,这种ai 对话基本上已经实现,就差硬件设备方向发展了。果然很多时候与人打交道,不如与ai打交道。ai 有你喜欢的设定,有一直耐心的态度和不会伤害人的前提。谁不喜欢大白这样会一直保护自己的ai 机器人呢?

    📝 每日记录

    周四的时候,团建一起在日料店吃饭,和一般的饭店不一样,是一个包间,可以脱鞋或者穿脚套进去,座位很矮。我不是很喜欢日料,尤其是生鱼片我是从来不吃的。还有无菌鸡蛋我也没有尝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大部分的尝试都是和预期一样的失败。

    这周还做了一些挑战,挑战是对抗“重复”生活的一个小方法。其实很简单,我新建了一个文档,每天记录下三件可以挑战的小事,第二天记录完成情况。挑战也很简单,比如有上班提前半个小时,下班提前半个小时。下班后,绕小区走/跑一圈。有些事情可能并没有完全的达到目标,比如计划提前30分钟到公司,可能最后只提前了20分钟或者15分钟,但还是能让我感觉不一样,更加从容了。

    此外,我的休息时间也慢慢的更早一些,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可以尝试从提早20分钟开始,慢慢逐渐比之前早一些。只要能早一些或者持平都算是不错。

    当然也有挑战失败的时候,但我也不会灰心,毕竟三件小事,只有是有部分能完成的,还是能让我看到一些变化。

    📝 第一次 今天下午第一次尝试了按摩。公司有按摩服务,一次30 给按30分钟。去的时候我给师傅说我第一次按摩,又怕痒。师傅按的就不是很重。有一个长凳子,凳子头部中间有一个洞,人躺上去趴着,头就放在洞里。按的动作就那么几种,首先是用胳膊肘揉背夹两边骨头,然后会压在骨头中间位置大概20秒,会有一点点疼。接着就是捏脖子最下面两边。一直反复着脖子和背。最后结束的时候捏的两下和敲背感觉才是最舒服的….

    整体就感觉脸趴在那里很疼,背都没什么感觉,按的我都快睡着了。

    📝 每日记录 周末第一天,把屋子垃圾都扔掉,房间也🧹打扫了一遍,晚上洗了一个澡,迎接新的一年。

    北京的天气越来越冷,在这个越来越冷的天气,来听这首毛茸茸φ( ̄∇ ̄o) 🎵 音乐

    📝 每日记录今天看了几集海绵宝宝,现在看还是很有意思。因为下面那首歌,看了第四季的第8集,派大星最后为了海绵宝宝,丢掉了珊瑚大脑🧠。

    🎵 音乐 一些服装介绍视频里面的音乐真的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