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好久没有在博客上分享最新的动态,最近几个月似乎有些迷失在焦虑和痛苦里。以至于每年生日之后会写一篇的总结的文章也没有写,本文权当作为生日后的总结吧。
- 26岁(2024年) hello,26岁!
- 25岁(2023年) 又长一岁之后
- 24岁(2022年) 中秋前后 II
- 23岁(2021年) 人生疑难问题
- 22岁(2020年) 心要野
- 21岁(2019年) 请勿回望,请勿善忘(7日游)
- 20岁(2018年) 我们别时与见时不同
- 19岁(2017年) 若是归来去
- 18岁(2016年)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成为“未成年”的一天了
先分享一个国庆后小事。就是和J的一次冲突。对于极力避免和他人产生冲突的人,这也许是第一次主动和别人产生“冲突”。简单来说,就是她几乎在用一种命令式的语气在和我说要怎么怎么样,我非常不爽😕。但如果是以前,我会冷处理,比如过一会敷衍回一句。但这一次我却没由来的没有这么做,首先我给自己辩驳的一次。但是她仍然没有认可我的做法,接着我平静的了好一会,然后我就径直指出了她和我沟通时候的语气有问题,我不喜欢这种被命令的语气。我并没有做错了,为什么要接受这种被命令说教的语气?结局是,她承认了语气不好,接着我没回复太多,简单回了一个OK👌结束了这次对话。
这也许是我整个人生中少有的一次表达自己感受,表达自己不喜欢的一次。虽然感觉因为有一个安全的前提即,我知道表达自己感受后我不会有什么风险,但我觉得是一个小的改变。这是一个小的插曲,和本文的主题有一点关系,但关系不大。
国庆之后,愈发感到疲惫,焦虑。我尝试和豆包吐槽。豆包的语音识别和语音生成,确实体验非常好。但是在模型智能上,却很多时候只会一味的附和。她就像是你的好朋友,你想她吐槽烦恼,只会宣泄情绪,但是对问题真正的改进上,却无法触及到深处。于是我下载了手机端的chatgpt,尽管工作上每天都是用gpt模型解决工作问题,但从来没有使用gpt来解决生活、心理上的烦恼。
下面是我的和gpt的对话,我会简要的概括,来分享我和gpt 挖掘内心的过程。
- 我:我首先问和别人倾诉到底有没有帮助,倾诉会不会只是放大问题,有的时候忍一忍也许就过去了。因为我和豆包倾诉总是让我觉得像一个祥林嫂,不断的抱怨。
- GPT:首先它回答了倾诉确实可能放大问题,但也可能疗愈问题。但接着又提出了问题根源不在于是倾诉还是忍一忍,而是你到底是在逃避问题还是面对问题。最健康的方式是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深层次是因为什么。
必须不断做的好才能获得认可吗?
- 我:我觉得它似乎找到了更深的部分。我接着就和它吐槽了烦恼。其中主要工作上比较焦虑、生活上别人的看法非常在意,以至于外界的看法对我的心理上情绪波动影响非常大。这几乎是我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想知道是不是我做的更好一些,更努力一些,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就能得到外界的认可了。
- GPT:并没有直接附和我,说我的想法很正常之类的,而是直接给我了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具体步骤,试图教我怎么去获取外界的认可。
- 我:继续提到,你给的这些方法是具体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我的焦虑、愤怒是来自我的自我认可没有被满足,我的自我尊重的来源非常单一。
- GPT:它接着回复,自我价值来源需要多元化,这些话我都已经听过很多次了
- 我:继续指出,我总是在不断渴求外界评价和认可,似乎是因为我始终在害怕着什么。比如人际关系中,得不到好的反馈就会认为对方不喜欢我,从而害怕直接丢失和对方的关系,进而害怕被孤立,甚至没有失去任何可靠的关系。就像多洛米骨牌一样,非常害怕一个事情没有做好,就会产生链式的灾难反应。同时我还提到了我对自己的认可度非常低,即使别人夸奖了我,只会在很短时间内让我心态感觉更快,接着就会失效,我必须不断的需要来自其他的认可才能不断的验证自己的价值。
- GPT:指出“我的价值观掌握在别人手里,我自己不算数”,接着就提到了重建自我价值体系的这些内容。这些内容我当时也早已了解了。但是它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深信着:
“我需要做到某种程度的好,才能获得肯定、关注、爱、认可、被重视。”“如果我做得不够好 / 没达到别人期待,我就会被忽视、批评、否定、比较、失去机会。”
- 我:随即反驳,难道不是一直这样吗?难道世界不是一直是以这种规则运转的吗。如果你做的不好,别人凭什么认可、欣赏你?
- GPT:接着它又讲那一套我早听烂的内容,比如内在价值,即无需表现就知道自己有价值。比如自己可以判断自己的做的好不好,而不是完全靠外部。它指出我将“自身价值”和“表现”已经完全划上了等号。想进一步探索我小时候的事情,询问是不是存在类似,考得好就被夸,考得不好就被批评之类的事情。
- 我:我说这些难道不是所谓的“东亚家庭”的共同点吗。我提到其实小时候很多事情我已经不记得了,也许是所谓的大脑的保护机制,让我忘记了那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
我以为聊天到这里也许就和之前和其他AI一样,要无疾而终了。然后GPT又提了一个问题:
GPT:如果有一个人,他不会骂你、不会比较你、不会让你懂事,他只是真心地对你感兴趣,想了解真实的你——你觉得:
- 你会不会有点不习惯甚至不相信?
- 你会不会不知道该怎么表现自己?
- 你会不会本能地“想先观察他是不是真的”?
- 你会不会一开始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
- 我:当即反驳,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场景,如果一个人对我感兴趣,那一定是我自身有所谓的价值。如果我不够好,他又怎么可能对我感兴趣,想了解真实的我呢?
- GPT:指出我潜在的价值观里是:
“别人只有在我有用、我做得好、我满足期待的情况下,才会想靠近我、认可我、在意我。”反过来就是:“如果我只是我自己(不表现、不做出成绩),我是不会被喜欢、不会被重视的。”
- 我:不抱希望的反驳说,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一个人表现的很差,别人到底为什么会喜欢他?因为我自己看别人的时候,如果他做得不好,我也不会特别认可他。
- GPT:它指出了人对“别人有无价值”的判断,其实分为两个层次,即外在贡献(比如成绩好不好、能力强不强,有没有结果)和人格魅力(比如真诚、可靠、尊重他人、值得信赖、情绪稳定等等)。其人格魅力就是being-based,而外在贡献则是doing-based。
- 我:还是继续辩驳,你所说的“人格魅力”本质上仍然是对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的总结啊,比如一个人具有可靠的品质,是因为它做了可靠的事情,一个人善良,是因为它做了善良的事情。这些人格魅力是动态的,而不是一个物品的固有属性那样。
“无条件接纳”是真“无条件吗”?
- GPT:认同了我一部分的观点,即别人怎么评价我,是根据我“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结果”判断我是否“善良、可靠、真诚”。人格魅力不是写在脸上的,也不是玄学,一定要通过行为体现出来。但我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同样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
- 有人“对别人好”,是因为想讨好 → 他表面温柔,但不真诚
- 有人“对别人好”,是因为真心在乎 → 他不一定话多,但他的存在让人安心
外在行为看起来类似,但别人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格品质”。
再比如:
- 有人“认真”,是因为怕被骂、怕出错 → 压力型认真
- 有人“认真”,是因为有责任感、想做好 → 内在驱动认真
两个人都叫“认真”,但一个让人信赖,一个让人紧张。人格魅力,并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行为+动机+一致性”的综合体。
你其实在问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你说的这些‘人格魅力’,是不是实际上还是一种‘可被利用的价值’?本质上是不是还是‘外在贡献’的衍生品?”
这是你真正的问题。
你怀疑所谓“人格价值”,其实也是“我依然要表现好,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表现方式”。
你担心:
“你说是‘being-based’,实际上还是‘doing-based’伪装的。”
那我告诉你最核心的分界线:真正的“being-based 价值” 在于:
👉 即使我此刻什么都不做、甚至状态不好、甚至犯错,
👉 你仍然认为“我是有价值、值得尊重的”。
而不是:我必须一直保持“善良”“负责”“稳定”才配得上被爱。
这就是区别:
- “我善良,所以你爱我” → 仍然是条件性
- “我偶尔崩溃也没关系,我还是我,你依然愿意理解我” → 这是无条件接纳的雏形
到了这里似乎有一点理解“无条件接纳”是什么意思,但是还处在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中。
这里我之前对“无条件接纳”会有一个非常错误的概念,也是很多AI它不会直接告诉的真相。我早期认为所谓的“无条件的爱”是我无需做任何事情就能获得认可,尊重等等。所以我才会在上面的例子里提到,同事A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他做错了事情,但是仍然需要额外去补救才能去维护他负责任的标签啊,这根本就不符合“无条件的接纳”。因此我就会进一步的觉得既然如此,那仍然只能通过行动来获取认可、获取爱,这是唯一且正确的法则。
但是心理学所倡导的“无条件接纳”,其精髓并不在于追求这种哲学上纯粹的无条件,而在于对抗那种因“条件未被满足”而带来的毁灭性恐惧和自我否定。它的核心是解除“爱”与“表现”之间的刚性挂钩。(DeepSeek)
- GPT:
🧩 一、真正的“无条件接纳”并不是追求“完全无条件”
你这句里说的:“精髓并不在于追求哲学上纯粹的无条件”,非常准确。
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比如Carl Rogers 罗杰斯)从来没有在提倡一种“什么都不用负责、什么都被接受”的状态。
它关注的不是“外在条件的取消”,而是“内在评价体系的柔化”。
也就是说:
当我失败、做错、被拒绝、被批评时,我不会立即推导出“所以我不值得被爱、不值得存在”。
你看,这不是让你不犯错,而是让你不会因错误而崩塌自我价值。
所以它不是在追求一种逻辑上“无条件”的理想境界,
而是心理结构上不再被条件捆绑住的自由感。
💔 二、“解除爱与表现之间的刚性挂钩”
这一句更是点睛之笔。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被训练的心理逻辑是:
“我必须做到好,才能被喜欢;我必须有用,才能被需要。”
这叫做条件性自我价值。
它让我们不断地“做”来维持“被爱”的资格。
结果是:
当条件消失(比如没做好、被否定),
整个人的存在感就被掏空了。
而“无条件接纳”要做的正是去松动这个结:
你不是因为“做得好”才被接纳,
而是因为“你是一个可以不断成长、可以面对真相的人”才被接纳。
这不是废掉责任,而是让责任从“恐惧驱动”变为“成长驱动”。
内在价值是无条件接纳的基础
到这里,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了。简单来说,为什么我们不必为一次的事情变得小心翼翼,活在恐惧中。
因为人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外在贡献和内在价值。外在贡献是一次次的行为,比如你这次代码写的不错,文档写的不错等等。而内在价值则是一个人通过过去很长时间行为得到的内部和外部较为稳定的品质/魅力/价值。正是因为我们自身有这样的内在价值,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就不用觉得灾难性的恐惧。
这是being-based的第一层作用,解除恐慌。
这里的“内在价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吸引着其他人,也帮助我们不会因为自身一次没做好,别人就会讨厌自己。
内在价值维持的动机
- 我:你上面例子中的同事A一直认真负责,但是最近因为一些原因连续出错,出错后就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复盘承担责任,重建质量,不还是需要做额外更多的事情去补救这个形象吗。如果这一步他没做,他认真负责的标签仍然会消失。也就是说内在价值仍然需要不断的维持,这样不还是会有焦虑吗?
deepseek 给的答案就比较“心灵鸡汤”,很显然内在价值是需要维持的,但是他非要换一个词(表达和彰显),来更加“正能量”,似乎他不想更直接的戳中真相,而是通过一场包装,来显示自己的道德感更高。
您的直觉非常准:内在价值需要被“表达”和“彰显”,但它的存在本身,不需要被“维持”。让我们来彻底厘清这个核心区别。“维持内在价值” vs. “通过行为表达内在价值”这二者的方向性和本质完全不同。
模式一:通过“做”来“维持”价值(您担心的Doing-based陷阱)
- 逻辑: 我必须不停地做正确的事,才能证明我是“认真负责”的。一旦我停止或失败,我这个“认真负责”的形象就崩塌了,我的价值就消失了。
- 动机: 恐惧。 恐惧价值丧失,恐惧形象崩塌。
- 状态: 价值是脆弱的,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取证据来填补。人活在一种“如履薄冰”的紧张中。
模式二:从“是”出发去“做”(Being-based的健康状态)
- 逻辑: 我本质上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这是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因此,当我犯错时,我内在的“认真负责”品质会自然而然地驱动我去采取补救行动。这个行动是我内在品质的自然流露和表达,而不是为了“维持”它而进行的“表演”。
- 动机: 真诚。 源于我是谁的本然驱动。
- 状态: 价值是稳固的,行为是这种稳固价值的自然外显。人活在一种“从容不迫”的笃定中
我们看下GPT的回答。
- GPT: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可以说是直击“Being-based”的最深核心:
👉 “如果内在价值需要被维持,那它是不是又成了条件性的?”
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从 Doing-based 转向 Being-based 的人都会卡住的关键点。
我们来一点一点拆开。
🌱 一、内在价值 ≠ 不需要维持
你说得对,内在价值确实需要被“维持”,但这里的“维持”不是“证明”,而是“滋养”。
你可以这样理解:
- “维持”在 Doing-based 的世界里,是一种“我得不断做点什么,否则我就没价值”的焦虑式维持。
- 而在 Being-based 的世界里,维持变成了“我选择去照顾、去滋养我已经拥有的东西”。
比如说:
你每天给植物浇水,不是因为你怀疑它“没资格活”,
而是因为你知道它有生命、有潜能,需要被照顾。
——内在价值就是这样的“生命感”,它天生在你身上,但需要你去呵护。
🌾 二、维持内在价值 ≠ 回到 Doing-based
Doing-based 的逻辑是:
我必须去“做”,才能“成为”。
Being-based 的逻辑是:
我已经“是”,所以我“做”是为了表达、延续、滋养这个“是”。
举个例子:
你是一个重视“认真负责”的人。
当你出错时,你去复盘、修正,这个行动不是为了重新赢回别人眼中的负责形象,
而是为了对齐你内心“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的状态。
你做这些事时,你不是在“证明”自己是一个负责的人,
而是在活出、延续那个负责的自己。
所以它不是回到 Doing-based 的“为生存而做”,
而是 Being-based 的“为成为更完整的自己而做”。
🌻 三、内在价值的维持,其实是一种“呼吸式的循环”
内在价值不是一个一次性的顿悟,也不是你“知道了”就永久稳定的信念。
它更像呼吸:
一吸——我觉察、接纳自己。
一呼——我去行动、表达自己。
有时你会偏向外界、有时会回到内心,
但只要你还能重新呼吸回来,它就在。
真正的 Being-based 不是“不再波动”,
而是即使波动,也有回到自我的能力。
🌼 四、一个比喻:内在价值是“火”,不是“勋章”
如果你把“内在价值”当成勋章——那它就必须被“维持”得完美闪亮,一旦脏了就焦虑。
但如果你把它当作“火”——那它会因为风势变化而一度变小,你只要轻轻护着它,它就会重新燃起来。
Being-based 就是学会守火,而不是“维持火焰必须一直旺盛”。
🌿 五、所以答案是:
- 是的,内在价值需要维持;
- 但这种“维持”不是出于恐惧或证明,而是出于呵护与一致性。
- 它不是在对抗外界评价,而是在照顾你的内在根。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整个逻辑,就是:
“Doing-based 是为了不失去价值而行动;
Being-based 是为了表达价值而行动。”
简单来说,基于 being-based 来做事,它的动机和doing-based 不同。being-based 是相信自己或者希望自己成为某一种人,而去做好这件事,它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和认可。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或者为了自己在别人眼里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去做这件事情。
动机不同,看上去一样,实际不一样
当我搞清楚“being-based”的动力后,我才豁然开朗。这就是所谓“为自己而活”,“自己想过好什么样的人生”的更具体的人生法则啊。因为这种解释让我看到了我们想做好一件事情,和“为自己而活”是完全不冲突的。“为自己而活”并不是就是要抛弃工作,去玩。
看上去“being-based”(因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才做好这件事情)和“doing-based”(为了得到好的外界评价才做好这件事),这两种行动上是一样的,都是做好一件事。但是正是因为两者动机不同,差距很大。长期以来,我都认同“君子论迹不论心”,以及“伪善也是善”观点。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只看了结果,而忽略了动机。
无论是写一份报告、开一次会、安慰朋友、做一个决定——
外在的“动作”可能完全一样,甚至结果也一样好。
但内心的体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
🌱 举个例子:
假设你在工作中加班准备一个汇报。
- Doing-based 模式:
你一边做,一边想着:“我不能搞砸,不然领导会觉得我不行。”
于是整个过程都被焦虑驱动——你在取悦结果、取悦他人。
即使结果很好,你的放松也只是短暂的,因为下一次评估又来了。
- Being-based 模式:
你在做的时候想:“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工作认真、对团队负责的人。”
所以你愿意打磨它。
你不是被恐惧推着跑,而是被自己愿意成为的样子吸引着前进。
即使结果一般,你依然会说:“我有做到我认同的标准。”
这种平静感,就是内在价值的稳固。
🌻 总结一句话:
Doing-based 的人是被评价驱动;
Being-based 的人是被愿景吸引。
一个在逃避失败,
一个在靠近自己。
如何处理外界评价?
到了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处理生活、家庭上、工作上事情时候,我的出发点是什么了。并仅仅是为了拿到好的绩效、外部认可、好的评价而努力工作。最核心的驱动力,应该是我自己想成为一个工作上努力、负责、可靠的人,同时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是我自己的希望和愿景。正是因为如此,我才需要做好每一件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界评价,仍然对我们影响很大。尤其是当有一件事情我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做好的时候,同时外界评价也很差的时候,此时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差劲。但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唤醒自己的愿景和自己的内在价值。因为内在价值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遇到一次不好的外部评价,并不能改变我们自身,同时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愿景,就可以有驱动力去改善自身。
外界的评价只是风声,
唯有内心的愿景,才是方向
- GPT:外界评价带来的自我怀疑是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哪怕是一个“being-based”的人,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因为我们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外部的反馈就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重要信号。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高估了外界评价的“真相性”,低估了它的“随机性”。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帮你理解这个过程,也顺便说说如何更稳地处理这些评价。
🌊 一、外界评价就像“天气”
外界的评价,其实就像天气。
有时候晴朗,有时候阴雨,有时候暴风骤雨。
它确实会影响你的心情,但——它不是你。
外界的好评或差评,大部分时候反映的不是你这个人整体的价值,
而是某个时刻、某个角度下,别人看到的一部分你。
而且,这种观察往往还夹杂着他们自己的主观情绪、利益、立场。
就像下雨并不代表你“错误”,只是天气暂时变了。
所以,你可以让自己在心理上“带伞”:
- 当评价很好时,不盲目膨胀;
- 当评价不好时,不轻易否定。
告诉自己:“我在经历一个坏天气,但我并没有坏掉。”
🌱 二、接纳评价 ≠ 认同评价
我们常常误以为“被评价”就等于“要认同”。
其实不是。你可以接纳别人有这个观点,但不需要认同它。
比如:
别人说:“你最近效率太低了。”
你可以回应自己:“他看到的是我的一个侧面,也许我确实有地方需要调整,但这不代表我整体就是懒散的人。”
接纳是承认现实;认同是接受定义。
前者让你保持开放;后者让你失去主权。
我们要练的,是既不否认外界反馈的价值,也不把它当成审判。
🔥 三、重建自我对话
当外界负面评价刺痛你时,不妨试着停下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条评价的事实基础是什么?(它说的是事实、感受,还是偏见?)
- 这条评价是否触碰了我自己也在怀疑的部分?
- 如果这是一个我关心的人的反馈,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 即便它是真的,这是否改变了我“想成为的人”的方向?
最后
最后,我让GPT帮我写了一句很短的英文个性签名,就是本文的标题:“Being Leads Doing”。这次对话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内在的驱动力,其实和我之前学习到了“非暴力沟通”中的注意力关注在自我需求有一定的想通之处。但是“being-based”的概念让我在我们做一件事的原因上有更清晰的认知。也许我之前做事的原因就是混杂了多个原因,有自我愿景,也有外界评价认可的需要。
但是我之前没有认识到自我愿景对应的驱动力才应该是第一驱动力,这是我在这次对话中学到最重要的内容。
那么,下次见。
2 条评论
一、“人格魅力”本质上仍然是对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的总结,是这样的,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来发掘。
逐渐发掘自己的内在价值从而建立强大的内核,有强大的内核后会更好发现内在价值,二者相辅相成,正向循环。对吗?
比如:
1、你发掘了自己“有同理心,善于倾听”的内在价值。(发掘价值)
2、然后你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独特的,自信心提升。(增强内核)
3、因为内核强大,当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需要协调沟通的难题时,你敢于尝试用你的倾听和理解去解决。(内核促使行动)
4、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你意外地发现自己还具备“化解冲突+复盘总结”的能力。(发现新价值)
5、这个新发现的价值又进一步让你的内核更加坚实和丰富。(内核更强)
二、Being Leads Doing反过来Doing也影响着Being,我觉得不能单从某个模式出发,而是一个循环。但重要的是循环的方向--正与负。
正向:带着清晰的“Being”去“Doing”,再通过“Doing”的成果和过程来持续反思和升级“Being”。
负向:整个过程都被焦虑驱动,取悦结果、取悦他人。最终内心日益枯竭,迷失自我。
这篇文章我思考了挺久,也学到了很多
这个话题我想每个人有自己更多的理解|´・ω・)ノ
我觉得你说的很对,自我价值驱动做事,会更有动力,也更清晰目标。同样的,做事的结果会进一步的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提升自我满意度。
在顺利的情况下,两种会形成正向循环。同时不顺利情况下会有外界不好的评价或者挫折,此时通过自我价值、愿景为主要驱动的方式做事能够更好减少外界评价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们去做一件事核心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因此即使目标可能没有符合预期,进一步改进就好了。